虽然昆明的街头都设置了分类垃圾桶,而且上面清晰地写着“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字样,但五华区环卫处工作人员陈先生介绍,由于市民欠缺相关意识,目前昆明市的垃圾分类成效并不明显。
6日,本报记者对设在人流量大的公交站台、学校、小区门口、广场等附近的分类垃圾箱做了一番调查,结果显示,随机调查的50个人中有32个人不了解垃圾应如何分类,13个人略知分类情况,仅有5个人比较清楚垃圾应该如何分类。
地点:白马公交站
多数人弄不清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中午12点半,白马公交站台旁等车的市民很多,路过的市民刘女士随手把手里握着的卫生纸丢进了可回收垃圾桶里。“我并不清楚垃圾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刘女士承认,虽然注意到了分类垃圾桶上的字样,但对于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还真不是很清楚。
“分类垃圾桶的标志,应该更清晰、详细一些。”市民吴女士说,有一次,儿子吃完冰棒,她拿着包装的塑料纸绕着垃圾箱转,却没找到任何提示性说明,只好随便扔了进去。
说话间,在奶茶店上班的闫先生直接把一大袋生活垃圾扔在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内。问到垃圾分类时,他表示以前看到过相关报道,但没有具体的人对他们提出相关的要求,也没有设置相应的分类收集设施,自己也就图省事了。
来往的人群中,不少市民拿着垃圾就直接往垃圾箱里扔,很少进行垃圾分类。
地点:碧鸡广场中心
市民图省事就近扔垃圾
下午2点半,碧鸡广场上有不少晒太阳的人。广场中心大约设置了6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都标注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既然有分类,那就按分类扔呗。但大多数时候还是采取就近原则的,因为有些垃圾真不知道它该算可回收的,还是不可回收的。”一个准备扔糖纸的年轻人说。
由于广场的人流量较大,不一会儿“可回收”一侧的垃圾桶就快满了。72岁的李奶奶拿着一个瓶子准备扔进可回收垃圾桶内,一看垃圾桶满了,就顺手扔到了旁边的“不可回收”桶里。李奶奶认为,垃圾分类很有必要,但只知道塑料瓶子应该放在“可回收”里面,其他的就不太清楚了。